【摘要】距離2018年教師資格證考試還有一段時間,你都復習完了嗎?閩州教育網小編相信,還有不少考生找不到核心考點,不知道該怎么復習吧。不過別急,想要順利拿下教師資格證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這門科目的話,一定要認真記憶下面介紹的核心知識點喲。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核心考點:教育的制度和目的
教育制度
一、義務教育的特點
義務教育是強迫教育,具有強制性、普及性、免費性等特點。
1.強制性,又稱義務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適齡兒童必須接受教育;二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
2.普及性,又稱統(tǒng)一性。原則上義務教育覆蓋我國所有適齡兒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聾、啞、弱智和肢殘的兒童、少年。
3.免費性,又稱公益性。義務教育是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教育。
二、我國現(xiàn)代學制的沿革
1.1902年,我國正式頒布第一個現(xiàn)代學制——“壬寅學制”,又稱《欽定學堂章程》,該學制以日本學制為藍本,只頒布而沒有實行。
2.1904年.清政府頒布并推行了“癸卯學制”.又稱《奏定學堂章程》,該學制主要繼承了日本的學制,是中國實行的第一個現(xiàn)代學制。
3.1922年,在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以美國學制為藍本.頒布了“壬戌學制”.又稱“新學制”或“六三三學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4.1995年頒布《教育法》
1995年《教育法》對我國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規(guī)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理論
(一)宗教本位論
宗教本位論主張使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養(yǎng)成虔誠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
(二)社會本位論
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論的觀點是:因為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受制于社會環(huán)境,所以要從社會發(fā)展需要出發(fā),注意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事業(yè);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的指標。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圖、涂爾干、凱興斯泰納、孔德、巴格萊等。
(三)個人本位論
個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觀點是:要從個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發(fā),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guī)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發(fā)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進個人自我實現(xiàn)。其代表人物有盧梭、羅杰斯、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等。
(四)教育無目的論
二、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提出:“高舉鄧小乎理論偉大旗幟,以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