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荀子
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相關考點如下:
(一)“性惡論”與教育作用
荀子認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因此他認為應該以“禮”來約束。關于荀子的性惡論,考試中就只以性惡論的代表的形式考查,不會有其他更深入的形式。
(二)外鑠論
外鑠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發(fā)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環(huán)境的壓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教育。強調教育的價值,對教育的作用持樂觀的態(tài)度,關注的重點是學習。因為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變,所以荀子是我國古代外鑠論的代表人物。也使選擇題?键c。
(三)環(huán)境決定論
荀子有一句名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边@過度強調了環(huán)境在影響個體身心發(fā)展中的作用。這是一種環(huán)境決定論的觀點,考試中常考這句,就以“環(huán)境決定論”來考察。
(四)“聞見知行”結合的教學方法
荀況:“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避髯诱J為聞見、知、行,每個階段都具有充分的意義,由此構成一個完整的過程。
(1)聞見
學習的起點、基礎和知識的來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體與規(guī)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觀因素影響而產生錯覺。
(2)知
學習而善于運用思維去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就能自如的應對事物的變化。
第一,“兼陳萬物而中懸衡”。
第二,“虛一而靜”,“心”是藏與虛、兩與一、動與靜的統(tǒng)一。
(3)行
行就是知識的實踐,是學習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階段。
(五)論教師
將教師視為治國之本。教師參與治理國家是通過一個中介實現(xiàn)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荀況片面強調學生對教師的服從,主張“師云亦云”。
四、孔子
孔丘,字仲尼,魯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儒學教育理論的奠基人。孔丘的思想學說和他的事跡被他的弟子匯編成一本書,名為《論語》,《論語》是世界上最早的論述有關教育的文獻。相關考點如下:
(一)孔子與《論語》
我們應知道,《論語》不是孔子所著,而是由其弟子所寫。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題目中會在這里設置考點。另外,關于孔子本人,也要知道他的相關事跡。
(二)孔子的思想
(1)基本出處考查
孔子的相關思想在論語中有所反映。在相關考題中主要以判斷某些觀點是否出自論語或是否是孔子的觀點的方式考查。
(2)孔子思想的考查
①孔丘提倡“有教無類”
作為辦學方針,認為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木。“學而優(yōu)則仕”包括了多方面的意思:學習是通向做官的途徑,培養(yǎng)官員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學習成績優(yōu)良是做官的重要條件,如果不學習或雖經(jīng)學習而成績不優(yōu)良,也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學而優(yōu)則仕”確定了教育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的目的,體現(xiàn)了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诳浊鹬鲝堃浴傲嚒睘榻虒W內容
孔丘繼承西周貴族“六藝”教育傳統(tǒng),吸收采擇了有用學科,又根據(jù)現(xiàn)實需要創(chuàng)設新學科,雖襲“六藝”之名,但對所授學科都作了調整,充實了內容。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是奴隸社會的教育內容。是分科課程的雛形。
③“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fā)式教學的教育家,比古希臘的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早十幾年,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在教學時必須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jīng)思考相當時間但還想不通的,然后可以去啟發(fā)他;雖然思考但有所領會,但不能以適當?shù)难赞o表達出來的,此時可以去開導他。
④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人。但是“因材施教”一次最早是由朱熹提出的。應注意區(qū)分。
⑤學思結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體現(xiàn)了學習要學思結合的。
⑥社會本位論
孔子是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
、哧P于教學過程
孔子提出“學-思-行”的教學過程,有的時候也可以總結為“學-思-習-行”。